二十四、善解人意梁总督 徵、马首次相争执 说到使团下一步的行程。 中方说,从天津到通洲仍是水路,由通洲到北京,转换陆路,全部行程七天足够,8月18日即可到京。 这一点马戛尔尼深信不疑。中国人的办事效率,他己见识过几次。只是他要完成的另一个使命,需要较多时间,这就不能搞得很紧张。于是借口说,我们内部也要作些安排。可否留二天余地,8月20日到北京。 梁总督善解人意,并未多想,爽快答应了。 见中方这么好商量,马戛尔尼更进一步。他说,到北京之后,我们也不想赶慌去承德。只因我们这些人困顿己久,一直没有轻松一下,能否允许我们在北京休息十天。 一开口就要在北京休息十天,太长了吧,梁总督有点不理解。特别是,乾隆皇帝想尽早见到英国使臣。真要休息,承德避暑山庄,那才是休息的好地方,早点去不是两全其美吗。又体谅英国人,也许是想在北京开开眼界,也就没有表示异议。 见中方又不持异议,马戛尔尼又进一步。说是休息之外,我方随团眷属不适应乘车劳顿去承德,需在北京找房居住。礼品中又有不少大件、易损件,需要在北京找地方暂时存放,这又需要五天。合计起来,前后要在北京待十五天,到9月5日前后。才能启程去承德。 这样一说,就是真有点牵强了。在海神庙初次会见时,梁总督就已经承诺,找大房子由中方负责,哪里需要你们英国操心花时间。 明摆着,英国人是在找借口,要尽量在北京待长一些。只是其中的真实意图,中方一时没捉摸透。 梁总督见马戛尔尼得寸进尺,心中虽然不快,表情仍然和悦。可是另一位钦差徵瑞,则是不满之情溢于言表。 想想,9月5日从北京启程,就算途中不耽误,赶到承德己是9月12日。离皇上生日庆典只有五天。这五天内,英国使团要安置礼品,熟悉礼仪,筹备预演,还要在皇上生日之前觐见一次皇上,还要请皇上御览带去承德的礼品。等等,等等,日程之紧,可想而知。早几天启程,不过在北京少玩一下,有什么要紧呢。但是马戛尔尼只想自己的,毫不体谅中方的难处。 好在梁总督仍然把英国人往好的方面想。心里说,好吧,那就让英国客人在北京玩个够,让我们当主人的紧张一点吧。只要布署得当,衔接紧凑,也不致于出差错。见梁大人不说什么,徵瑞有气只好忍着,默认英国人9月5日启程去承德。 但是,另一件事徵瑞不想默认。即,梁总督在海神庙已同意,英国人可以选择部分轻便礼品运往承德,其余的留在北京。 徵瑞说,我们皇上的本意,全部礼品都要运去承德。 听到这话,马戛尔尼急了。按英国人的想法,把更多礼品留在北京,就有机会向更多人展示英国的工业产品和先进科技,可以宣传英国的进步发达,促进对华贸易。要是把这些礼品都运往承德那个闭塞的地方,有几个人看得到。 于是,马戛尔尼说,去承德陆路颠波,体大易损的不便装卸,又怕毁损,总督梁大人已经同意留在北京。 徵瑞见马戛尔尼与自己针锋相对,联想到英国人得寸进尺,一下子激动起来。 人一激动,就容易失态。他顾不上外交场所的礼节,猛站起身,大步跨到马戛尔尼面前,大声说,马大人别的要求我们都同意。只是礼品必须全部运往承德,好让皇上完全御览,这是皇上的本意。说这话的时候他满脸通红,声调很高,好像在吵架。 见徵瑞失态,马戛尔尼反倒冷静下来稳坐不动,他要借机表现一下英国贵族的风度,并不与徵瑞争吵。他语气平和地说,既然贵国皇帝要求全部礼品运往承德,我们不敢违抗。但是那些大件、易损件如果途中颠簸损坏了,我当使臣的获罪无所谓,辜负了我们“英国皇帝”的盛意,将如何是好。就是贵国皇帝,恐怕也不愿这些礼品毁于途中吧。 徵瑞不让步,说那也要想办法全部运往承德。 马戛尔尼心里发急,仍然控制着自己,也学着梁、王、乔三位,好像很有涵养。人一冷静,就有了主意。他说,也行,我同意全部礼品运往承德。但是,如果途中有所损毁,我一个人担不起责任,恳请徵大人不辞劳苦,与我一起共同监督装货押运。 这一招果然有效。徵瑞本是满清贵族,养尊处优惯了的,哪里放得下身段,像小官吏那样,去干监督押运的琐事。于是态度随之缓和。梁大人见状,出面劝解,说皇上虽有那样的意思,我们当臣子的还是可以酌情处理。所以,留下体大易损的礼品在北京,也未尝不可。徵瑞有了台阶下,不再坚持。 一番争执,马戛尔尼赢了。他却高兴不起来,想到此后常常要与这个人打交道,那可怎么办。 其实,早在“狮子”号上,中方对礼品的数量,品种,体量,性能,就了解得很细。王、乔两位己就陆路装车运输,确保礼品安全作了安排。从通洲到北京走的就是陆路,运到之后,并无毁损。 马戛尔尼要与徵瑞争执,还有一个原因,那就是不服气。人家汉族官员都是那么和善儒雅,你一个“鞑靼”(满族),凭什么傲慢无礼。不然,他何致于逼着徵瑞去监督运货。 回到前面的话题,马戛尔尼刻意要在北京多待几天,又说要休息,又说要找房子,也是借口。
真实原因《前言》中己经提到。那就是,这次出使要把中华帝国的方方面面尽量吃个透。尽量收集更多的情报资料,供英国政府研究制定今后的对华政策。不然,九十多人的使团成员,何以大半都是学者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。如果为仅乾隆皇帝祝寿,建交,通商,何必派遣这些人。想在北京多待几天,只因这里是中国的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在这里收集中国的情报,当然事半功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