韦启文
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席。诗人、画家。
天 台 山 去 回 还在4月的时候,接到施秘书长电话,说5月份红安天台寺有一个活动。当时我问要不要爬山?并说不爬山我就去。施秘说,想爬山就爬,不想爬就不爬。我答应了。 5月11日正式出发,才知道是一个禅乐笔会活动。一支队伍,两拨人马。一拨是女生,由一个男生带队,颇似洪常青带领红色娘子军。另一拨是男兵。那拨娘子军是歌唱家,男兵则是写字作画的书画家。不论是歌唱家还是书画家,不论女生男生,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兵。其中李敦伦先生算是老大哥,近八十岁。 12日上午安排参观寺庙。我看庙宇巍峨,就在我们住处附近,看来真的不用爬山。吃过早歺,一群人往庙里走。进了庙门才知道,这里是新修的庙宇,老天台寺在山上,叫佛顶。上不上呢?施秘还是那句话,想上就上,不想上就不上。我犹豫着。毛公说,你看李老比你大,他都上了,你也上吧。其他老哥们也说既然来了就应该上。 我看李老正拿着他那个小古董相机在前面走着,不时回头给大家拍照、录像,动作敏捷。捣鼓一会又转身往前走,有时还跑两步,为的是弄到好镜头。我心里还是想上佛顶看一看,又有李老作榜样,就跟着上山去了。 李老不写字作画,我早已知道。是否会唱歌却不知道,但这次活动没安排他唱歌,他的任务是拍照录像。他录过几千集微电影,大多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,算是微电影达人了。做影视的特点,我想起码有这几点:勤、快、苦、新。比如出发前,大家边候车边聊天抽烟,他要拿出那个小古董,从不同角度,转过来又转过去,有时拍,有时录,忙得不亦乐乎。上车了,有时又拍一两帧照片,或录四五秒镜头。到达目的地,车门一开,他第一个下车,赶快拿出小古董,记录下那些热烈欢迎的盛况。这似乎已成套路,但必须勤、快、苦。正式的书画活动,歌唱家们正式的演出,也必须勤、快、苦。 拍电影,拍电视剧,人家有导演、编剧、演员、灯光、舞美、剪接等等,我们的李老只有一个李老。有时要拍某个镜头,但背光,他便作好调度再拍。有时画家一个人在作画,他又调一两个人站在旁过凑热闹,造气氛。这不是摆拍,是完善镜头画面。李老不仅是总导演,同时把副导演的活也抢着干了。 可能有人会说,几分钟的微电影,怎么能跟电影相比呢?错。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矣。知否知否,齐白石的四尺整张叫大作,一平尺的扇面也是大作! 至于那个“新”,主要就体现在他回家后的编辑制作了。那是集制作者思想修养、学识水平、技术水准的最后一环。最后的成果必须要体现出一个“新”来,要比别人新,也要比自已过去的作品新。我看李老已达到了这四个字。后来我慢慢想,李老还有一个“乐”字。从“勤、快、苦、新”中寻到了快乐。 从红安回来几天,我看到他在群里传了好多集微电影,还有好多照片。这是这次活动的记录和纪念,也是李老的劳动成果。歌唱家们、书画家们纷纷点赞。大家快乐,李老也快乐着。其中有一张照片,一位先生边走边举双臂呼叫,后面就是那帮娘子军。分明是那天登佛顶途中的镜头。那位振臂欢呼的人是那位起初不想上山的先生吗?那是我吗?那天我有过这种举动吗?我有这么高兴吗?我的身后什么时候出现这么多花枝招展的娘子军呀?李老,你从那里弄来的照片呀?你的“勤、快、苦、新”好厉害啊! 大家好快乐!李老好快乐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