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1、焦急等候在中国门口——乾隆帝国旅行记(系列) . 还原历史,提振民族自信。 . 我们不必颂扬那个时代,亦不应误解那个时代。 . 1793年,马戛尔尼带着英国国王的秘密使命,率领一个比较庞大的代表团,打着为乾隆皇帝祝寿的晃子,忐忑不安地来中国访问。 当他面对庞大,富足,井井有条的乾隆帝国时,他原先那点不多的自信心也逐渐丧失,所剩无几了。 他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乾隆帝国呢? . 这篇长文以史实为据,忠实于马戛尔尼伯爵的访华笔记《乾隆英使觐见记》,主要参考鲁迅先生的好友,刘半农博士1916年原译本。 有些资料来自网络。 . 正文1 一切就绪,1792年9月26日,马戛尔尼率领着访华船队,从英国的普利茅斯港拔锚,开始了漫长遥远,充满艰险的航程。 上帝保佑,九个月以后,公元1793年(乾隆58年)6月19日下午2时,那个神秘庞大的东方帝国——中国的海岸,在望远镜中隐隐可见。疲惫不堪的船队振奋起来。九个月的海上颠簸有了结果,就要到中国了。 6月20日,清晨6时,船队下锚于中国的辣得郎海口(澳门外万山群岛珠克珠岛)。 到了中国门口,兴奋之余,马戛尔尼还忧心忡忡。 哪怕提前一年多,派信使向中国报告了。中国朝廷到底是个什么态度,英国人是没有底的。不管怎样,千难万险既然来了,总要派人上岸,通报通报,打探打探。 马戛尔尼命副使斯当东、麦克斯威尔、甲必丹麦金吐司,三人乘小舟登岸,去探明虚实。 三人去后,一整天都没有回音,马戛尔尼有点着急。 等到第二天,仍是一整天盼不到音信,这是怎么回事呢?马戛尔尼更着急。 第三天,6月22日,眼巴巴等到下午,斯当东等人终于回到了“狮子”号。 原来,这个季节欧洲各国的商船都还没有到,各国常住中国的商人目前都待在澳门。附近区域冷清得很,打听不到什么情况。于是,三人只好去澳门,找英国商人打听。 从澳门带回的消息令马戛尔尼松了一口气。 大体情况是,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出的信使于去年(1792年)到了广东,通过洋商蔡世文,求见了两广总督郭世勋,呈上了人信函,说是明年(1793年)将有一个英国的特别使团,来为乾隆皇帝祝寿。郭世勋听说英国的国王派人为皇上祝寿,很重视。命人将信函译好,上奏给皇上。 乾隆皇帝阅信大喜。表示,朕蒙佛祖保佑,活得这么长久(克享遐龄),今以古希天子之身,在即将禅位,就要退居二线的时候(政幕将闭之候),竟然有个重洋之外的英吉利国,要派使臣上表进贡祝寿。朕毕生的威名荣耀,将再一次得到光大(威名荣誉益增矣)。 故此,乾隆皇帝极为重视,生怕怠慢了远道而来的英国客人,专门向沿海各地发布一道上谕,要求以最敬重的礼节接待(以至敬之仪节)。 上谕强调,英国国王遣贡使祝寿,是要与我大清建立友好和睦关系(共敦睦谊),情词肯切,极为恭顺。当然应该准许他们前来(准其所请),以满足他们向往我中华文明教化的心愿(以遂其航海向化之忱)。 又说,夷使夷船将于明年(1793年)3月前后抵达,由天津登岸进京。但是,由于季风洋流变化无常(风信靡常),也许早到数月,也许晚到数月。到达后,也可能从其它港口登岸。所以,从广东到山东、天津,所有的沿海港口都要有所准备,一见英国使团的贡船,立即快马禀报。并随时报告使团行止。到港后,要立即安排卸货转运,并派得力官员妥善护送进京。 还特别提醒,如果大海船难以进入内河,则迅即调拔内河船只,分装人员货物,不得稍有迟误。如果货物行动较慢,则派人护送贡使先行进京。乾隆皇帝虽八十三岁高龄,考虑问题仍然周到细致。 由这道上谕,可以确知,英使访华,果然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。并没有申明,英国人不是来进贡的。故此,按照惯例,乾隆皇帝自然而然就把英国使团当成进贡使团。一口一个夷人、夷船,贡使、贡船。 斯当东还带回一个情况,那就是,东印度公司为了协助使团,预先派了一只“勉励”号帆船,在澳门等候使团。一直没有等到,却听说使团船队没停澳门,直接北上了,于是“勉励”号就在使团到达澳门外海的前一天,往北追赶使团船队去了。 . 皇上的戒心 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,英国人没有打听到,也不可能打听到,因为那是不对外公开的。 那个情况就是,得知两广总督禀报后,乾隆皇帝高兴之余对英国人还有戒心,要求各地不动声色,摆列军人仪仗队欢迎英国使团,借以展示大清的军威。 乾隆皇帝为何暗中下这个密旨呢? 关于英吉利国,中国朝廷并不陌生。因为当时各国的对华贸易额,英国居于前列。还因为北京有大量西方传教士,其中就有英国人。在北京做官的欧洲人也不少。这些人都为朝廷提供欧洲各国的情况。 既然英国的进贡使团要来,乾隆皇帝觉得有必要更多地了解研究这个国家。 于是,又是察看地球仪,又是查阅相关资料,又咨询在京任职的欧洲人。 对这个偏处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,传教士们告诉皇上,这个国家叫做“红毛英吉利国”,制造业很发达,武器也还先进。与俄罗斯一样,喜欢搞扩张。只不过,俄罗斯是在欧亚大陆上扩张领土,英国则是在海外扩张殖民地。由此,皇上联想到不久前,西藏边境动乱,隐隐约约有英国人参与,这就更不能掉以轻心。 不掉以轻心,倒不是惧怕英国,乾隆皇帝在位近六十年,为了国家安全,进行过十场大的边境战争,包括与俄罗斯的军事冲突,虽然也有失利的作战,最终全部取胜。岂能在乎万里之外的一个“红毛英吉利”蛮夷之国。之所要各地展示军威,不过是暗示英国人,不要有非分之想。 是的,那时中国的武器没有英国厉害,但是清朝军队中的(bu枪、火炮)也占了很大比例,保卫国家安全足够了。 再说,中国要想把武器搞先进一些并不是难事,只要下道圣旨,命令全国的能工巧匠去造,以中国人的智慧,有什么难的。还可以命令在中国做官传教的西方人协助制造,那些西方人巴不得有机会效忠朝廷,岂不全力以赴。再不济,从欧洲进口也容易得很,什么法国、普鲁士、奥地利那些国家,还不争先恐后往中国运。就是俄罗斯,也会抢着卖武器给中国。 回到正题,得知乾隆皇帝如此重视,马戛尔尼来了精神,下令拔锚,北航天津,也追赶“勉励”号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