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三节、终于演示了野战炮 只有一件事,马戛尔尼不踏实。王文雄说,乾隆皇帝指派了一名阁老,又指派了一名欧洲传教士,让他们在圆明园恭候特使大人。 马戛尔尼不踏实的是,如果那名传教士是葡萄牙人,即曾写信自荐的彼耶铎阿尔美达,那就糟了。忍不信问王文雄,那名传教士到底是谁,回答却是不清楚。 这天傍晚,王、乔又来。说是钦差徵大人身体不适,不能前来问安,专门派我们向马大人致歉。马戛尔尼猜测,“彼鞑靼钦差未必果为病魔所扰。或者心意与吾不洽,懒于见我。”又想,就为这点事,派两位高官来致歉意,是不是小题大作,或是还有什么用意。中国人心眼多,讲究也多,弄得不好又要出岔子。不管那些,只管说客气话便了。 他说,为了照顾我们,钦差大人劳碌奔波,以至有恙,我等深感歉疚。明天,我要前往探视。 听完这话,王、乔二人连称不敢,却不再多说话,告辞而去。这更让马戛尔尼觉得事有蹊跷。 第二天,马戛尔尼真打算去看望徵瑞,以弄个究竟,还可以借此机会了个心愿。那就是,礼品中的新式野战炮,性能卓越,英国人引为自豪。本想运往承德,演示给中国皇帝观看,却被婉拒。但是马戛尔尼不甘心,总想找机会,在中国人面前演示演示。去看望徵瑞,就可以顺带请他观演。 但是,把野战炮从临时仓库推出来,又不知是否方便。所以,一大早他提前去仓库察看。 哪里想到,此时徵瑞带着王、乔等一大帮人也来到临时仓库,安排明天装车事宜。 双方不期而遇,马戛尔尼主动上前,询问徵瑞病情,说了一大堆客气话,边说边观察徵瑞气色,这哪像生病的样子。 昨天傍晚,徵瑞其实就是借病试探。听了王、乔的汇报,对马戛尔尼的表现还算满意。今天,见马戛尔尼又这样殷勤,更为高兴。心想,这“英夷”到底还是学乖了一点。可以再谈一次,看他对觐见礼的态度,是否有所改变。 安排装车运输,英国人插不上嘴,就在一旁等。等三位忙完公事。马戛尔尼凑上去说,今天想请三位大人赏脸,观看我们演示野战炮。 听到这话,几位都很冷淡,不置可否。 马戛尔尼不知道,对战争武器,中国人历来兴趣不高。就连武官王文雄也是这样。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国泰民安”才是最重要的。一向推崇“铸剑为犁”,“马放南山”,“解甲归田”。不是万不得己,谁也不想动刀兵。 另一方面,中国又有三千多年的军事科学与军事艺术,一旦动起刀兵,中国人谁也不怕。这叫“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”。如同“不打第一枪”。 然而,西方人崇尚武力,对先进武器兴趣浓厚。马戛尔尼以为中国人也是这样的。见几位态度冷淡,他只好强打精神,使劲介绍,说这种野战炮,性能极佳。比起老式火炮,野战炮可以随战场灵活转移,不必固定在炮台上。射速又快,不必慢慢装药,慢慢点火。射程也远,爆炸威力强大。请三位大人观看演示,以搏取你们一笑。 三位中国高官听了还是不置可否。他不放弃,接着说,我刚去仓库看了,推出野战炮不费事,这外面也有演示场地。 徵瑞见马戛尔尼执意要演示,联想到觐见皇上时下跪的礼节,这“英夷”还没有松口,为了这点事让他扫兴,心生怨气,也犯不着。那就给他一点面子,看看吧。 马戛尔尼极高兴,当即调来炮手。 轰……轰……轰……,发射速度真快,每分钟二三十发。马戛尔尼没说假话。比起老式大炮,这野战炮优势很多。 演示完了,马戛尔尼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,三位中国高官看得倒是有耐心,就是没有惊异,也没有羡慕。虽然英国人介绍得很认真,中国人却问得不多,神态淡漠,索然无味的样子。这么好的武器,中国人怎么就不感兴趣呢。 本想演示野战炮获得羡慕,赢取尊重。哪知这几位如此高傲,就差没有不屑一顾了。这令马戛尔尼大失所望,自尊心反而受了伤害。又不甘心,他写道:“此非炮之不善,吾敢决言中国全境,必无此种轻快之炮。” 演示了野战炮,徵瑞先行离去,留下王、乔陪同马戛尔尼。回到庙里,王、乔告诉马戛尔尼一个消息,倒令马戛尔尼沮丧的心情舒畅不少。说是皇上同意,特使抵京后,允许从皇上身边服役的欧洲人中,自选一人作为觐见时的译员。 王、乔又说,特使到中国后的一切,皇上都很关心,我们随时都要报告。皇上觉得贵使是个很文明很懂礼仪的人。这几句话意思也很明显,皇帝如此体贴关心你们。关于觐见礼的问题,你就不要太固执了。 |